右归丸功能主治

  干地黄,中药名,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主要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具有滋阴清热,凉血补血的功效,用于热病烦渴,内热消渴,骨蒸劳热,温病发斑。

  【药材名称】

  中文名:干地黄

  拼音:Gān Dì Huánɡ

  英文名:Drying Rehmannia Root

  干地黄的别名:生地黄、原生地、干生地

  【药材基源】

  干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

  【性味归经】

  干地黄味甘苦,凉。归心、肝、肾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亦可熬膏或入丸、散;或浸润后捣绞汁饮。外用:适量,捣敷。

  【用药禁忌】

  脾虚泄泻、胃寒食少、胸膈有痰者慎服。

  【干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中医认为干地黄具有滋阴养血的功效,主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形态特征】

  地黄,多年生草本,高10-40cm。全株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根肥厚,肉质,呈块状,圆柱形或纺锤形。茎直立,单一或基部分生数枝。

  基生叶成丛,叶片倒卵状披针形,长3-10cm,宽1.5-4cm,先端钝,基部渐窄,下延成长叶柄,叶面多皱,边缘有不整齐锯齿;茎生叶较小。

  花茎直立,被毛,于茎上部呈总状花序;苞片叶状,发达或退化;花萼钟状,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个脉10条;

  花冠宽筒状,稍弯曲,长3-4cm,外面暗紫色,里面杂以黄色,有明显紫纹,先端5浅裂,略呈二唇形;

  雄蕊4,二强,花药基部叉形;子房上位,卵形,2室,花后变1室,花柱1,柱头膨大。

  蒴果卵形或长卵形,先端尖,有宿存花柱,外为宿存花萼所包。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6月。

  【采收储藏】

  10-11月采挖鲜地黄后随即用无烟火烘炕,注意,控制制火力,要先大后小,炕每日要翻动1-2次,当块根变软、外皮变硬、里面变黑即可取出,堆放1-2d,使其回潮后,再炕至干即成。

  【生境分布】

  干地黄主要为栽培,亦野生于海拔50-1100米的山坡及路边荒地等处。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性状鉴别】

  干地黄呈不规则团块或长圆形,中间膨大大,两端稍细,长6-12cm,真径3-6cm,有的细长条状,稍扁而扭曲。以块大、体重、断面乌黑油润、味甘者为佳。

  表面灰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韧,断面灰黑色、棕黑色或乌黑色,微有光泽,具粘性。气微,味微甜。

  【干地黄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