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菜的“名字”有多重要?可能悄悄影响价格和口感
点菜或者饮品的时候,「味道好不好」是很多人考虑的第一因素。你有没有想过,菜品的名字也会影响一道菜的价格和味道。
当你点了一杯奶茶,发现它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
菜单上的名字很有艺术气息,但就是看不出来是什么菜。
为什么很多菜品的名字越来越长,并且看起来与众不同?《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解读菜名对菜品的影响,教你怎么聪明点菜。
色、香、味……影响就餐体验的不只是食物本身,还有可能是它的名字。
2014年出版的《食物语言学》一书的作者、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语言学教授任韶堂,和同事收集了6500份菜单中的65万道菜名,在对长度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后发现,当菜名里带了较长的单词时,菜价也会更高。
这个规律在国内餐饮业也适用,比如奶茶店把奶盖写成“淡奶油打发的海盐芝士”,一下子就显得复杂又高级,价格自然也高出不少。
听起来“好吃”的名字,真的能让菜变得更好吃,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上有专用词――联觉。德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认为联觉与发音的连续性和“光滑度”有关。
比如,“手打柠檬茶”听起来就比“柠檬茶”更加清爽新鲜;“软糯Q弹的珍珠奶茶”也比“珍珠奶茶”更加诱人。
不仅是菜名的长度,有些起名字的措辞也在影响着就餐。
如果有一款叫做“蝌蚪啃蜡”的饮品出现在菜单上,你会有多大的勇气点它?相比之下,“XX可乐”听起来更有购买欲望。其实,蝌蚪啃蜡就是某品牌可乐的初代中文名。
这种名字的包装风格迎合了受众,也进一步强化了品牌形象。在餐饮业中,普通的名字加上每家店特色的命名标记,菜名自然不短,价格也不会低。
煎炸、干煸菜肴尽量少些,水煮鱼之类汪着油的菜肴,只点一个过瘾即可。尽可能多点些蒸、煮、炖、凉拌的菜肴。特别是凉菜,应以素食为主,最好选择一两种生拌菜。
把食物划分成肉类、水产类、蛋类、蔬菜类、豆制品类、主食类等。各类食物都有一些,而不是集中于肉类和水产类。
很多人都是吃饱了大鱼大肉才考虑是否上主食,这样既不利于蛋白质的利用,又带来了身体的负担,而且不利于控制血脂。
可以选择菜肴中搭配有荷叶饼、玉米饼等主食的菜品,还可以早点上小吃、粥等。
除了在烹调、搭配上下功夫外,学几个小技巧,能让你点菜省钱又顺利,吃得也更健康。
当你饿着肚子点菜时,眼睛会不顾及胃的承受范围,最先盯上菜单里高油脂、高热量的食物。点菜前不妨先吃点水果、几块苏打饼干或者喝一小杯酸奶垫一垫。
进饭店后扫视周围的桌面,观察别人点了什么、菜量大小、成色以及进食的程度,然后拣“出镜率”较高的菜式点,其性价比差不了,尤其对进一家陌生的餐厅吃饭很有帮助。
看菜单时,不要只盯着菜品图。附图片的菜肴多是比较贵的肉菜,也可能和真正上桌的菜大相径庭。如果菜单上标注了配料,更要多留意。
一般来说,四个人吃饭,点三热一凉就刚好,五人到七人点无热一凉,八人以上按照人数减二的数量点,就应该足够了。不熟悉的菜肴,在点菜时要先问清菜量情况。
浓味烹调往往会遮盖原料的不新鲜气味。吃鱼最好选择清蒸,蔬菜选择凉拌或清炒,肉类选择清炖,海鲜选择白灼。
排骨汤、鸡汤等肉类的汤,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胆固醇。如果一定要喝,最好选在饭前。餐后可以选择豆腐汤、西红柿鸡蛋汤等较清淡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