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头听涛|端午“粽”情
听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收听南部战区《潮头听涛》。每到端午时,那糯糯的粽香成了游子们和故乡的连接。今晚,让我们一起聆听《端午“粽”情》。
绿粽叶,糯米香,片片情意沁心房。我一路脚步轻盈,夏日的清风撩拨起岁月的珠帘,所有关于粽子的记忆安静温婉地出现。时光静淌,我的眷恋与温暖依然不曾改变。
小时候对于端午节的概念,就是插艾蒿,系彩线,挂香包,吃粽子。回忆中的那一个清晨,我在睡梦中被唤醒,睁开眼,阳光透亮,看到枕旁和被子上,都被父母撒上了片片艾叶。起床洗脸,脸盆里泡着艾叶。洗完脸,母亲会坐在一旁搓花花绳,三股五股,有的搓成螺丝状,有的编成麻花辫,丝线颜色鲜亮,但不花哨、不晃眼。母亲一边搓,一边给我的手腕、脚腕、脖子上系上花花绳。她说这细细的绳子能够驱蚊虫,能够护佑小孩健康成长。这些花花绿绿、丝丝缕缕的丝线中,寄托着母亲多少期盼呀。今日想来,“艾叶”,亦是“爱也”,那是父母爱的祝福。
暖阳下,爷爷奶奶会提前泡好糯米、粽叶、红枣,在院子里支起一个矮方桌,摆几只小方凳,喊上左邻右里的乡亲们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开始包粽子。小孩子快乐地跑前跑后跟着瞎忙,一会递勺子、一会捞粽叶,还忍不住拿起大人们包好的粽子欣赏着。这时,奶奶总会教我们包粽子,在四方桌上铺开狭长嫩绿的粽子叶,整齐地摆上四五个宽大的叶子,然后动作娴熟地卷起,对折,变成沙漏的模样。捞起一把白白的糯米放进去,再加上几颗饱满的红枣,放下扬起的粽叶,包裹好糯米,封上口,打上漂亮的结,粽子就做好了。包好的粽子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饭桌上,像列队的士兵一样精神。
学着奶奶的样子,我拿着几片粽叶,笨拙地抚平,然后用两只小手折叠,可它们总是不听我的指挥,折好的沙漏总是一下下把糯米漏个精光,引来大人们一阵哄堂大笑。妈妈总是假装生气地轰我走:“去去去,别给我添乱,一边玩去。”奶奶一脸慈祥地看着我,笑眯眯地说:“让孩子玩吧,他觉得好玩呢!”
午后时分,粽子包好了,一个一个放进铁锅里,填满水,就架起木柴烧起来。粽子的香味弥散开来,我们等得急不可耐,可妈妈就是不揭锅,说还没到火候,这时揭锅粽子就不香不粘了。等到黄昏,揭开大锅盖,捏着苇叶,取出热腾腾的粽子。剥开碧绿的苇叶,金黄的、洁白的粽子跳出来,细细的腰,尖尖的角,透着晶莹的光泽。用筷子扎起一只,蘸满白糖送进嘴里,咬上一小口,糯糯软软的粽子,香香滑滑,那种甜蜜和幸福会从满眼的笑容里流淌出来。这时,整个村子都飘起了粽香,小村醉在端午浓浓的香甜里了。
那时候过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豆角炖肉、糖醋排骨……大人们会将自家的拿手好菜端上四方桌,此时我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不仅包裹着爱和亲情,也传递着一种人与人之间最质朴本真的情意。
传统佳节,不管离家多远,都扯不断浓浓乡情。那些美好光阴,像竖琴一样,在我的时光深处,谱成曲子温暖和煦地演奏着。粽子包裹着的情思,纯香绵长,叠加在我岁月的长河里,更加辽阔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