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没有茅台冰淇淋,我们也逐渐吃不起雪糕了
除线上渠道外,茅台冰淇淋002号店当天也在贵阳开业,门口排起了长龙,气势上完全不输上海咖啡排队大军。
毕竟之前001号店在茅台国际大酒店开业时,围观群众只是将其视作一场偏营销的跨界快闪活动,没想到,茅台是真要开始做雪糕生意了。
这波是大家低估茅台了。作为「国酒茅台」的亲儿子,茅台冰淇淋岂能掉价?
茅台冰淇淋的三款口味分别是经典原味、青梅煮酒味和香草口味,售价最低59,最高66元。单价上直接能和钟薛高最贵单品「厄瓜多尔粉钻」一较高下,同时也稳超同量级的哈根达斯。
就像你搞不明白茅台酒价格死贵,为什么还能卖得这么紧俏是一个道理。茅台冰淇淋虽不能像酒一样成为保值品,但其足以拓宽国内「高端冰淇淋」的价格与逼格边界。
这一次,茅台打响了2022夏日雪糕关注度的第一枪,渗入牛乳与冰晶中的酱香白酒,让日益追求高端化的雪糕市场更加「上头」。
传统大酒厂的跨界营销并不算新鲜事,光是泸州老窖就已经和茶百道、钟薛高开展过两次联名活动了,要说推出「酱香型冰淇淋」,泸州老窖更是比茅台早了近一年。
但若是对比冰淇淋的市场热度,泸州老窖似乎又差了茅台一大截,其原因明显出在了品牌运营模式的差异上。
茅台冰淇淋自上市以来,茅台二字必须是永远的C位。纵使茅台当前没有冰淇淋生产线,所谓的「战略伙伴」蒙牛也没有丝毫风头可言。
反观泸州老窖,更大程度上是给钟薛高赚了吆喝,自己并没有获得显著的品牌热度提升。
除此之外,茅台冰淇淋采取了线上线下共同推进的方式,不仅靠着实体门店赚足了眼球,还用线上抢购狠狠地宣传了「I茅台APP」。
甚至,茅台后续计划要在多地继续开分店,并持续扩大线上销售规模,俨然要成为下一个钟薛高的架势。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茅台根本不愁销路,这专门搞个冰淇淋生意,图个啥呢?
咱们先看五月刚发布的《中国冰淇淋/雪糕行业趋势报告》,报告指出,2021年中国雪糕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643亿元,除了市场规模稳居全球第一外,未来行业发展还有充足的增长机会。
相比已经杀成了红海的奶茶饮品市场,同样是低门槛、高利润与高竞争,起码雪糕行业还没完全饱和,而高端雪糕更是拥有巨大的市场「钱」力。
也多亏了钟薛高等网红冰淇淋趁着消费主义的东风,不断刷新着中国雪糕市场的「价格忍耐度」,一改廉价冰棍儿的「刻板印象」。
而茅台作为中国白酒的顶奢,终于可以借此机会「平移」进入高端冰淇淋市场,这次不是茅台选择屈身于冰淇淋,而是高端冰淇淋终于配得上茅台了。
更绝的是,茅台的醉翁之意虽不在酒,但也可以真在酒上。
冰淇淋和奶茶一样,消费主力军都是当代年轻人。相比简单的联名营销,茅台直接入局冰淇淋市场能进一步巩固其在年轻群体中的品牌形象,为日后主业的发展放好了长线。
同时,前面提到的冰淇淋实体店和I茅台APP靠着冰淇淋业务成功赚了一波流量,假如未来雪糕不好卖了,还能摇身一变成为酒类经销渠道。从这个层面来看,这一举动也是在给酒生意增加筹码。
而茅台冰淇淋将生产委托给了蒙牛,自己提供酒就行了,若是他日要剥离该业务,茅台也根本不会有重资产处置方面的担忧。
从当前看来,光将茅台冰淇淋视作一场营销活动都已经稳赚不赔了,更不说其后续在渠道和市场方面的潜力。甚至就算失败了,茅台还能把资源「接化发」给酒生意,这波属于是横竖都赢麻了。
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含着金汤勺出身的茅台冰淇淋和许多高端雪糕一样,也正在挤压着传统雪糕的市场生存空间。
你有多久没在超市或是小卖部里看到这些冰棍儿种类扎堆出现了?
作为经典白冰棒的老冰棍儿,纵使现在包装上印上了蒙牛或是伊利的字样,照样也躲不过在商超被老板边缘化的命运。
小布丁则逐渐长成了大布丁,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
作为过去顶奢的三色杯,上一次看到还是在超市冰柜角落的冻肉旁,现在要想在便利店中随手买到,只能说看个人运气。
在当下商超的供货体系中,以上几类还算是苟延残喘,而接下来三个只能用绝迹来形容。
味道上能平替雪碧的「雪莲」冰块,一口一个,零售五毛一包,比专门冻雪碧划算多了。
冻嘴还冻手的冰袋冰淇淋,夏天确实能拿来当冰袋用一用,毕竟比寻常雪糕更耐化。
△冰袋冰淇淋:让你被太阳烧灼的后脖颈儿得到一丝喘息
包装上附着粘稠糖浆的冰「拖肥」才是记忆中的纳凉上品,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冰淇淋,但其补上了早期冰淇淋市场中的诸多需求缺位,甚至还能拿来泡饮料。
△拖肥属实是开源框架,生产厂家众多,不知你记忆中的是哪一款
与此同时,层出不穷的中高端雪糕们开始抢占各类商超的冰柜。所以之前就有网友在调侃,不要轻易去7-11、全家、罗森乱选冰淇淋,稍不注意就要「高价食雪」。
除了超市,全国上千个景区都在售卖高价文创冰淇淋,外观很漂亮,价格却不怎么美好。平均下来几乎都在20元左右,难怪被调侃为「商家含泪赚了19.5」。
当然,这一切也不能全怪在以钟薛高为代表的网红雪糕身上,毕竟2021年内,中国雪糕零售总额的排名依旧被伊利、蒙牛、和路雪、雀巢等传统巨头所占据,而它们也在积极推动雪糕产品的高端化。
大家熟知的巧乐兹、可爱多甚至绿色心情都在过去几年内明显涨价,和路雪旗下的梦龙更是率先成为冰柜中的钱包杀手,我在2013年手贱买过8元的梦龙,心中留下的酸楚至今难忘。
△当时的我恨不得把包装袋都吃了
在提升传统产品单价以外,巨头们也在推出自己的高端子品牌。伊利最近推出的「须尽欢」无论是价格还是品牌定位上都直接对标钟薛高,蒙牛的「蒂兰圣雪」依靠高端堆料也实现了身价升级,卖出了好价位。
另一方面,他们的包装又弄得很「不食人间烟火」,让收银台前多了一群不仔细看价签付款后又懊悔的大冤种。
所以放眼现在的商超,冰柜里几乎很难发现低于5元的冰淇淋了,凝视冰柜门上贴着的价目表,你还以为自己误入哪个景区小卖部了。
△“请问这是用人民币结算的吗?”
那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冰棍们是真的没生意了吗?
那也未必,因为线下零售渠道被高端雪糕挤压,这些老家伙们自然只能被放到线上销售。
不过失去了零售超市这一重要渠道,它们的销量也日渐式微,毕竟多数消费者不会去一箱箱地批发,而酷暑时分的街边便利店才是冰棍的正确打开方式。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我打算认命去网购批发时,搜这些冰棍的结果里面总会夹着许多高端雪糕,属于是赶尽杀绝了。
我搜老冰棍能出个梦龙,搜三色杯能夹一个钟薛高,线上环境也是水深火热。
一边是消费者在抱怨雪糕为什么越来越吃不起了,一边是物美价廉的老款雪糕在销量上难敌高端款。可以看出,当前雪糕市场在不同层次的供给与需求上,确实有着很大的错位。
举个例子,在高档超市想买矿泉水,就算你觉得依云、斐济水、VOSS之类的太贵,你依旧可以在货架上买到一元钱的冰露。
但现在去便利店想买个冰淇淋消暑,一眼望去都是些不认识的,或是花里胡哨的冰淇淋。纵使你对什么「高端堆料」和「冰淇淋酱香科技」毫不感冒,但由于根本没得选,你只能挑一个稍微便宜点的走人。
过去担心雪糕自由我还能选便宜的买,然而现在连选择的权利都快没了,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想要弄清背后的门路,咱们还得遵循万事FOLLOW THE MONEY的逻辑。
虽然作为全球最大的雪糕市场,但雪糕消费的季节特性依旧是厂商们难以攻克的问题,这就导致雪糕仍然是一种「低频消费品」。即使总的市场规模全球第一,但若光看人均雪糕消费量的话,中国人的平均雪糕消费量只有不到3公斤,要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消费量。
同时,普通雪糕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行业门槛也不高,材料成本更是低廉,单支成本大多不会超过一元,自然单价上就卖不高。
雪糕市场需要发展,消费频次却没明显提高,那只能让冰淇淋的单价往上提了。如何把单价做贵几乎是厂家们的传统技能了,正好又碰上了食品消费升级的绝佳机会,自然是选择ALL IN 高端冰淇淋。
当年哈根达斯能赚走全球冰淇淋行业70%的利润,靠的就是在中国市场上卖得贵,在人均消费频次不高的情况下,硬是贡献出了过半的利润。
而日本赤城乳业旗下的「嘎哩嘎哩君」冰棒,于2016年宣布涨价6毛人民币,这是该产品发售25年来的第一次涨价,甚至董事长还带着全体员工拍视频道歉。
别人这么多年涨一点价都能经营下去,那「高端化、猛提价」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还会担心利润率不高吗?
当前,冰淇淋制造厂商的提价法宝主要是原料堆砌和外形设计,伴随着竞争加剧,它们还在探索新的高端卖点。
随着低糖低卡的饮食理念从饮料界蔓延,雪糕厂商也开始在控糖、低卡、不含反式脂肪酸上做文章,进一步拿捏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弱点。
比如大家熟知的绿豆棒冰,其正尝试从过去单一的豆冰产品转变为植物草本冰淇淋,将健康低糖排在宣传首位,同时有了自然和轻盈等字样的加持,单价直接卖上了10元。
所以,冷饮产品毛利率常常是巨头产品门类中利润最高的。然而对于厂家而言,冰淇淋的销售利润看似可观,但要是算上储存以及冷链运输上的其他开支,最后赚的钱还是会大打折扣。
但对于经销商来讲就大不一样了,在生产厂商想方设法提价搞钱的时候,他们赚得更轻松,净利润也更高。
为此,我还专门去采访了一下老家的冰淇淋批发商大爷,他做冰淇淋生意有20余年了,位置虽处于N线乡镇上,但生意一直挺好。
看在我过去暑假批发了很多冰淇淋的分上,大爷表示愿意和我唠唠其中的缘由。
大爷说,你卖20支一箱的钟薛高,零售或批发出去最少都能赚个70~80元,要是卖一箱老冰棍,一箱下来只能赚个5~10元,其中的选择是谁都会做。
乡镇市场上高端雪糕的消费频次虽不及城市,但都正在往4~10元的价位靠拢。
我看了下冰柜,跟小布丁同价位的雪糕备货量明显少于其他价位,大爷说要不是有小朋友爱来,他以后都打算只拿大布丁的货了。
大爷冰柜中最贵的是梦龙,他也笑道,指不定哪天会进点钟薛高来试试,毕竟他儿子在城里做经销,知道高价雪糕是商超冰柜里的香饽饽。
城里高端冰淇淋的消费频次和价格忍耐度更高,就算是同样的利润率,一根15元和一根1元的差距一下就出来了,那为啥不多卖点贵的呢?
和大爷聊完,我发现一般乡镇经销都这样了,难怪城里更有议价权的连锁便利店会把廉价冰淇淋们拒之门外,而且这个廉价的标准几乎是「低于五元」。
大爷是批发商,而零售便利店才是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像7-11、全家、罗森这类大型连锁占据了大城市的各个角落,有着更加统一的定价权和进货权,想靠低价来抢生意的夫妻店超市几乎对它们造成不了威胁。
所以,它们能将冰柜里全部放上高端冰淇淋,就算你被价格惊到想换家店买,一进去,还是熟悉的配方。
便利店靠这个在夏天赚得盆满钵满,就更愿意去进高价高利的雪糕了,那些廉价雪糕品牌就更难在线下铺货,甚至连伊利的廉价产品线都没法打通这些渠道,只能被赶到线上。
这样的市场循环不断加剧,零售消费者最终逐渐丧失了对雪糕的选择权。
所以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茅台冰淇淋将永远不会成为最后一款你吃不起的冰淇淋。
无论是新出的茅台冰淇淋,还是这些早已占据各类渠道的高端冰淇淋,做大市场赚大钱无可厚非,但也不应主动去淘汰低价冰淇淋。
冰淇淋和饮料市场一样,都属于大众消费,纵使消费频次不及饮料,但也不至于去倒逼消费者购买。
当资本一次次为高端雪糕市场的成功欢呼雀跃时,还请不要夺走
继口罩、头盔、冰箱后,自行车也卖断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