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中心游戏“随着行业发展,追一的业务会涉及到图像识别,做图像识别的公司也会涉足NLP,彼此竞争,最终会诞生2-4家巨头公司。”

前不久听到一句话:时间久了,创始人的性格总会映射到公司的行事风格。于是,近期采访追一科技时,我格外留意了一下这家公司的“性格”。

在创业前,吴悦曾在腾讯工作十年,毕业就进入腾讯,一路做到腾讯TEG事业群搜索部门负责人、T4技术专家,参与过腾讯搜索架构从无到有的过程,也管理过腾讯AI平台部,为人低调,说话严谨。受这位工程师创始人的影响,追一科技给人的感觉也是低调务实:虽然不常对外发声,却默默拿到滴滴、摩拜、招商银行等行业标杆客户的订单。去年11月,同样工程师背景出身的知名投资人李开复亲自考察追一科技,对团队和产品赞不绝口,并领投了一轮融资,这才让不少人意识到这家公司的存在。

有趣的是,追一科技在B轮融资后拓张团队,从90多人一直增长到260人。除去职能人员,产品和技术部门就占了其中的200人,而销售只有30多人。

对此,吴悦也承认,自己不希望业务发展只靠销售驱动,而是从产品和技术上走差异化路线。

“不少传统行业的客户对产品是有追求的,这样的客户大家合作会更默契,才能真正的共赢。” 吴悦说到。

不止于智能客服

追一科技目前的主要产品是一款Bot,以智能客服的方式帮助B端企业服务下游的C端客户,由于在NLP技术的基础上使用了深度学习,追一的Bot能比上一代产品更准确地识别用户意图,其第一个客户滴滴就是看中了这一点。

抛开技术的差异,追一跟上一代厂商的最大的区别体现在业务定位。吴悦不希望公司被称为智能客服提供商,在他看来,追一对外提供的是AI能力,而智能客服只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客户公司对AI的需求不会局限在客服场景,也可能在CRM软件,或者在PaaS层。但上一代厂商的能力集中在智能客服产品,很难服务客户的多方位需求,所以这些厂商如果不能进化,就免不了被淘汰。

现在,追一除了有短文本处理的能力,还有长文本处理、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的能力,未来也会拓展业务线,不局限于智能客服。所以谈到未来行业格局时,吴悦认为AI就像互联网一样,会是一个为其他行业服务的单独行业。现在是AI的早期阶段,不同的技术方向都有落地场景,随着行业发展,追一的业务可能涉及到图像识别,做图像识别的也可能涉足NLP,彼此竞争,最终会诞生2-4家巨头公司,分别为不同行业的传统公司赋能。

方向选择背后的理性

理解了吴悦对行业的预判,也就不难理解追一对技术和行业的选择。

首先,作为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AI公司,去做图像识别是比较晚了,但是NLP不同,相比于图像识别,NLP结合深度学习后虽识别效果提升,但还算不上重大技术突破,本质上还是一套专家系统。所以,乱世出英雄,NLP做得好不好要看技术水平,这一点吴悦有信心。

其次,行业的选择是考虑了长远发展,AI公司要想长青,必定要考虑构建核心壁垒,那无疑是数据和场景。所以,可以看到追一服务的都是寡头垄断的行业,比如金融、生活服务、出行、OTA等,而且都是先做标杆客户,这样可以积累场景和数据。

最后,技术和行业的选择也吻合了吴悦创业的初心。在腾讯工作多年,经历了技术架构的从0到1,吴悦已经拥有很多其他技术人求之不得的经历,但他希望能有更大的突破。虽然相比以前,创业更艰苦,现在拿的薪水、管理的人数都不比从前,他还是更享受现在的状态。

经营哲学:产品为先

吴悦是一个工程师型的CEO,看重产品和技术的核心竞争力,不希望只以销售驱动公司发展。

他相信,产品和技术才应该是一家企业服务公司打动客户的根本,销售虽然能快速出业绩,但如果产品做不出差异化,会让销售进入恶性循环:产品降价才能卖出去,降价导致不盈利,更没有动力做产品创新。为了避免走进误区,吴悦保持了销售团队的规模,优先扩大了产品和技术人员的数量,而且在做产品时,吴悦要求团队要首先想好差异化怎么做,如果想不到,宁可不做。

而且,还有一点吴悦想得很清楚:服务的虽然是大公司,但是其产品却做得相对标准化,这一点区别于某些AI公司。这类公司以项目的形式去服务大客户,每做一个项目就是从头到尾做一遍,长期以往难以积累核心竞争力,追一则服务的普遍是做2C业务的公司,从中提炼共性需求,保持对产品的理解能力。

吴悦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有远见、行动力的工程师,虽然公司目前盈利主要来自智能客服这个产品,但他看得更长远:“现在是弱人工智能的普及时期,信息交互没有经过智能判断,未来所有的信息交互都会经过一层智能网,那才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