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都在批判雪糕“刺客”,可纵观上海的冷饮发展历程,不就是一部由消费者不断“投票”,而让冷饮不断创新、不断变贵的历史吗?

最近,大家都在互相提醒:千万不要从便利店的冰柜里拿不认识的冷饮。

有些冰淇淋,在它刚出现的时间,还是一个奢侈品,但经过了这么多年,它没有跑赢通胀,成了“便宜大碗”的典型。

疫情期间小区团长组织了冰淇淋团购,有很多种品牌可选择。我买了两套,其中一种,去拿的时候,特别沉重。

在这盒套餐里,有一只巨无霸――加仑,足足1千克的分量,而价格,才20元。是新晋雪糕“刺客”――80G獭祭冰淇淋的三分之一左右。

加仑,是80后上海小囡的共同记忆。

夏天,爸爸妈妈买一只冰在冰箱里,有一整个夏天的凉爽甜蜜。

有各种各样的吃法,挖一勺,配上夏天的西瓜、水蜜桃,就是一个水果冰淇淋;

别看它现在空有“大模子”,价格跌进了尘埃里,但在1980年代初刚开始生产时,也算奢侈品,定价8元。

最早,加仑是专供给酒店、饭店的产品,等到弄堂里的人家纷纷买了冰箱之后,加仑也随之进入了普通上海人的家庭。

但买它,还是要掂量一下的。

在益民食品厂工作了40多年的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孙景荣曾在采访中说:

“产品刚出来那会儿,很多消费者对比过中砖和小加仑的价格,认为中砖的性价比更高。我只好一遍遍和他们解释,加仑比砖型产品的用料更加高级。”

在加仑问世之前,上海人最熟悉的一款冰淇淋是冰砖,它存在于上海冷饮界几十年,从包装到内在,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对上海人来说极其熟悉的冰砖,在很多外地小朋友那里,却是一种陌生的存在。

公众号“企鹅吃喝指南”的编辑说起自己第一次听到冰砖,“还以为是棒冰一类的东西:冰冷又坚硬”。

虽然名字里有“冰”字,但棒冰休想和冰砖套上任何近乎。

在它还卖4分钱的年代,最小分量最简易包装的冰砖就已经卖1角9分了。

冰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属于“白富美”。益民食品厂的冰砖分小、中、大三个规格,分别卖1角9分,4角2分,7角。

一位名叫马蒋荣的作者在向报刊投稿时回忆说,第一次吃中冰砖是在老妈有奖贴花储蓄兑现了2元钱奖金的那一天。

一旦隔壁邻居看到你用一条毛巾包着一块大冰砖匆匆踏入客堂间,就能猜到你家来了客人,而且不止一个。

卖得贵是因为原料,冰砖的配料中有全脂乳粉,属于冰淇淋一类。

相对于小冰砖和大冰砖来说,上海人最熟悉的是中冰砖,简称“中砖”。

七八十年代,对于囊中羞涩却想吃中砖的顾客,商店有把中砖一切为二的卖法。

此时,上海人对于精确的追求又表现到了极致:

为了确保一分为二的冰砖大小一模一样,分割冰砖采用对角切的方式,谁都不会觉得吃亏。

冰砖当时的制作工艺并不“高精尖”,是人工先将白色薄纸折叠成一个盒形,让机器将冰淇淋灌注进去,然后放置到包装盒内。

上海曾出现过各个品牌的冰砖,光明牌、老大昌牌、海燕牌、熊猫牌和上海牌等,它们还曾在1980年代同台比拼过。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品牌的冷饮都消失了,只有光明牌冷饮一直存活下来。

所以现在说起冰砖,上海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光明牌的白雪冰砖,包装是熟悉的蓝色。

不管是冰砖还是加仑,都算是同一家族,有敦实的个头,朴实的外形。

有人形容它们是“细水长流”的伴侣,长相普通,身材普通――大家是不是对伴侣有什么误解?

疫情期间,网友拍了一个视频,说最想念的是那一口可乐配上冰砖的味道,或是咖啡配冰砖做阿芙加多、雪顶咖啡。

我也是,团购了一盒重重的光明冰淇淋。

不过这更多的是回忆滤镜。

到现在,加仑和冰砖还在我家冰箱里呢,和钟薛高、八喜、梦龙、哈根达斯友好共存着。

我们就像是“渣男”,嘴上说着你真好,但还是想试试新的。

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单调的冰淇淋之间的矛盾,要通过引进外援来解决。

1984年7月,益民食品一厂的生产车间来了个“庞然大物”。

木箱包装,千里迢迢从意大利运来,花了120万元。

技术工人们花费一个月时间拆箱安装,日夜调试,终于让这一条从意大利引进的奇形花色冰淇淋生产线投入生产。

能站到这条生产线前工作的,都经过了严格考核,是各个车间领导挑出的业务能手,还要进行政审。

这款冰淇淋上市时,还专门登上了《解放日报》的新闻,那时它有一个学名――“好宝宝”冰淇淋。

很快,它就被更可爱的口语称呼所代替,并一直沿用至今,它就是娃娃雪糕。

娃娃雪糕是那个年代最靓的仔,试销时,卖2角5分,大受欢迎。

1979年就进厂做实习生的老师傅周美根记得,当时经销商都等着“吃热炒”,在厂门口守候着拿货。还要搭着卖,拿娃娃雪糕,得搭上冰砖。

也是从娃娃雪糕开始,益民食品一厂冷饮生产的周期被调整了。

“老早阿拉厂3月15日开工,做到9月份,其它辰光去生产糖果、巧克力。但是有了娃娃雪糕后,到12月份还在做,实在太好卖了。”

光明在网上的官方旗舰店内,娃娃雪糕现在的售价是4元。

你的手会伸向它吗?

我在报社的资料库搜寻了10多万字关于冷饮的新闻,“花色增多”、“品种增多”是新闻里常常提到的词。

有牛奶棒冰、留兰香棒冰和番茄棒冰,另一批枣泥棒冰、沙士棒冰和新的豆类棒冰的试制工作也将陆续开始。

此外还将为高温车间的工人制造一种盐水棒冰。

1990年代,除了上海本地的冰淇淋厂争奇斗艳,外来的品牌也带来了各种各样新奇的冰淇淋品种。

后来又来了和路雪、天使冰王、雀巢、哈根达斯……

冷饮品种已到了让人眼花缭乱的程度:麻子金刚、火炬、神筒、香蕉先生、冷狗、八次方、千层雪、可爱多、冰工厂、糯米糍……

冷饮品牌竞争激烈,在20多年前,他们还尝试过降价策略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2000年,冷饮行业的新闻就已经出来了:“今年的冷饮价格继续呈下滑状态,同比下降了20%-30%。”

当时,记者从上海市冷冻食品行业获悉,上海冷饮行业的12家主要企业中,293种冷饮产品中有20种调低价格,那一年1-2元的冷饮将达到75%以上。

那些当年1-2元的冷饮,以现在的物价水平来说,算它们5元左右,这一价格范围的冷饮还是不少的。

此处的冰柜或许不是便利店的冰柜,但各类超市、冷饮批发小店,他们的冰柜并不难找。

只是过了20年,那些当年疯狂打价格战的冷饮厂家可能看不懂,并不是价格低就能赢得上海消费者的青睐。

即使大家叫着雪糕“刺客”,但还是愿意为贵冷饮买单。这几年冒出的贵价品牌冰淇淋,可是一个比一个火。

所以不要污名化冰淇淋,说它贵,说它杀死你的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