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了!一份美好美味的早餐,能给人带来元气满满的一天。

秦汉时期,吃饭是件很要紧的事。今天的人可能想象不出来,食物的种类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准。比如肉类,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吃的,“肉食者谋之”中的“肉食者”不是今天我们以为的爱吃肉的人,而是有资格吃肉的人。

一日三餐?那是不存在的。一日三餐的历史比想象中的要短。南北朝之前一般都是一日两餐制,日出而食,黄昏而食。当然这仅限于下层民众,贵族士大夫一天想吃多少顿就吃多少顿。

直到隋唐之后,才普遍的实行一日三餐。在这之前,一般都是一天吃两顿,这可能也跟粮食产量直接有关。

今天,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更多的人更关心的是低卡低糖的健康餐,关心的是摄入过剩带来的种种毛病,比如肥胖。

所以,有的人就复古,恢复到了从前的一天两顿,减掉了晚餐。但无论什么时候,早餐从来是不能少的。

在需要上朝的帝制时代,京官们首先要习惯的就是凌晨起床赶早朝的生活。四更天,百官就早起离家向皇城进发。他们多数都是腹内空空,在朝上得饿着肚子站着,估计即使不低血糖也会非常的难受。

明代陈继儒《辟寒》一书,提及唐代官至宰相的刘晏,有一次五更时去早朝,因为天气寒冷,看到一处卖蒸饼的铺子,叫人买饼以袍袖裹着,悄悄在朝堂上吃。

宋朝也有怀揣羊肉去上朝的故事。官做到一定级别,能有工作早餐的待遇,由皇城外有专门等候入朝的“待漏院”提供。如果当天的早朝皇帝高兴,散朝后,会赐食百官,赐食的地点在殿堂廊下,所以称为“廊餐”。

古代人早餐都吃些甚么呢?其实品种还是相当丰富的。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花样。

这是唐代最普遍的早餐食物。听这学名好像很高级,其实吧,就是面!片!汤!今天我们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唐代可不这么说,那时候是说“巧夫做不得无面馎饦”。

这种简单又营养的东西,也是古代人最爱的早餐之一。比如白居易的“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苏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可见,唐代时粥就是重要的早餐品种。

唐代医学著作《食医心鉴》里记载了各种粥的做法,原料包括了大米和各种五谷杂粮,有的粥里加了肉,有的添加了蔬菜、干果等,有甜有咸,不一而足。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白居易不但是个大诗人,还对下厨房这事情很有兴趣。依着当时京城里有名的饼店里的招牌胡饼,做出来送给朋友。真是好暖心的礼物呢。除了胡饼外,还有各式各样的饼,有几十种之多。

宋代人会享受,爱享受,也研究怎么享受。一个早餐上都能看出来。宋代人早餐流行喝茶汤。早起一碗茶,这茶相当于宋代人的起床号。

煎茶汤是个细致活,宋人在这事情上把一不怕麻烦,二更不怕麻烦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嫩芽茶叶,加上去壳绿豆,磨得细细的山药粉,这算是基础汤底。根据各自的爱好,还会加入各种辅料,桂圆、香苏、紫苏、酸梅、桂花、豆蔻,有的还加豆豉。

在宋代,就流行了出门过早。今天很多人早餐都出去吃,那就跟宋人差不多了。

来看看各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早餐,你吃过哪些呢?

这个可是正宗东北佳肴。不但是东北人,很多北方人都爱吃。就是把面揪成一块一块的扔到汤锅里,可以加白菜、菠菜、紫菜、香菜、西红柿,总之手边有什么辅料就放一点什么。

疙瘩汤很宽容,不挑。尤其是天冷的时候,汤汤水水,热腾腾的吃下去,顶着寒冷出门,但是胃里却始终是热乎乎的。

说起煎饼果子必须想到天津。从前有很少去北方的南方人,第一次到天津,慕名探访煎饼果子,对着手里一大个热腾腾的面食大惊失色,“果子呢?”

实际上,煎饼果子应当写作煎饼馃子,馃子是北方方言,就是油条。正宗的天津煎饼果子,必须是绿豆磨成面作为主料,白面和黄豆面按比例搭配,“果子” 就是油条或者馃篦。调料方面,葱花必不可少,再抹上点甜面酱、爱吃辣的加点辣酱,一套天津煎饼果子完成。

炒肝儿并不是炒的,而是以大肠、猪肝加淀粉煮成浓浓的一碗。一碗完美的炒肝儿,颜色褐红,汁浓芡亮,肝香肠肥,有蒜的浓香但并不辛辣,芡汁很好的包裹着食材,浓稠不泻。

传统吃炒肝并不用汤匙筷子,而是整碗端起来喝。所以从前若有人吃炒肝用匙筷,老北京人一看就知道此人必为外地人。

煎饼卷大葱是众人皆知的典型山东吃法。煎饼的原料是粗粮,要用鏊子做。普通的锅做不出来。正宗的山东大葱粗壮细嫩,有葱香却没有呛人的辣味。对于豪放的山东人而言,煎饼卷大葱的早餐已经深植入骨了。

甜沫是地道的济南发明,后在山东地区广为流传。甜沫有些像菜糊糊。虽然名为“甜沫”,但实际上是咸口,粥做好后主人会问“再添么儿”,指的是添加粉丝、蔬菜、豆腐丝之类的辅料,后来人们谐音成“甜沫”。

河南各地几乎到处都有卖胡辣汤的地方。早上买一碗胡辣汤,配着包子、油条作为早餐。

胡辣汤是用骨头汤做底汤,配置的汤料各家有各家的秘方。加上胡椒、辣椒等调味料,它比较适合北方人的口味,汤汁粘稠、麻辣鲜香。喝的时候稍微淋点麻油、香醋。稠稠乎乎一小碗胡辣汤,有菌菇,有木耳,内容非常丰富。

包米果是江西地区很受欢迎的小吃,因"皮薄润滑、料多爽口"而美名远扬。浸透的大米磨成米桨,把米浆薄铺在用竹篾编织成的圆形簸箕内,用旺火蒸熟,就成了汤皮,然后用篾子划成若干小块,从簸箕内撕下,加上炒熟的佐料、肉馅,包成长方形,涂上点香油或熟茶油。

馕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一说唐诗中的胡麻饼其实就是馕。在许多新疆人看来,如果没有了馕就没有了生活。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的气候。加之烤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受到新疆人民的喜爱就不足为怪了。

热干面是武汉的传统小吃之一。来历有各种版本,但这是武汉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早餐却毋庸置疑。拌上油的热面,芝麻酱、酱油、葱花、蒜泥做调料。乍看没什么吃头,碗里只有面,基本没有臊子。但是百般滋味全在面里头,爽快而味重。

生煎包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点心,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于上海人习惯称“包子”为“馒头”,因此在上海生煎包也被称为生煎馒头。

成品面白,软而松,肉馅鲜嫩,中有卤汁,咬嚼时有芝麻及葱香味,以出锅热吃为佳。人们对它的评价是:“皮薄不破又不焦,二分酵头靠烘烤,鲜馅汤汁满口来,底厚焦枯是败品。”

说起宁波早饭,很多人一定以为是汤圆。其实在宁波人心里,最爱的是仓桥面结面。面结面一直是宁波老底子味道,它的存在是老一辈人的舌尖记忆。

面结的比例非常考究,不大也不小,一口咬下去,味蕾开始与那入口即化的面结皮交融,满口的鲜香软嫩。接下去便是诱人的肉馅,与面皮完美的搭配,在舌尖上碰撞出美味的火花。

菜泡饭是南方特有的称谓,也是南方人常吃的早餐,通常是隔夜的冷饭加水稍加蒸煮而成,往泡饭里加肉加菜同煮的也有。

一碗好泡饭,端出来要饭粒酥而不烂,米汤浓而不浊,各自保持自己的神形。汤浅黄且清,粒粒饭沉淀在锅底,质地紧绷结实。入口,汤水极淡的焦苦里和着稻米的清香,饭粒略韧有咬劲又有水的甘冽。

有人说:“所谓乡愁,对南京人来说,就是一碗地道的大碗皮肚面。”大火烧水,大灶下面,大团的面条扔进去,大瓢的肉汤泼进来,金黄的皮肚、细薄的肉丝、鲜嫩的猪肝、丰润的腰花抱成小团在锅里“跳舞”,红的番茄、绿的菜秧、黑的木耳、白的平菇欢快地在汤中“穿行”。

沙茶面的做法很简单,面条放入笊篱下开水锅烫熟,捞到碗里,随自己的口味加入猪肝、猪腰、鸭腱、大肠、鲜鱿鱼、豆腐干等辅料,最后淋上一直在大锅里滚开的汤料,一分钟之内一碗面就可上桌了。

小面是重庆市民唯一普遍接受的传统面食。狭义上,小面是指以葱蒜酱醋辣椒调味的麻辣素面。而在老重庆的话语体系中,即使加入牛肉炸酱,排骨等豪华浇头的面条也称作小面,如:牛肉、肥肠、豌豆炸酱面等。重庆人对小面优劣的评价的标准,最主要是佐料,小面的佐料是其灵魂所在。

肉夹馍是古汉语“肉夹于馍”的简称。肉夹馍,实际是两种食物的绝妙组合:腊汁肉,白吉馍。肉用腊汁肉,使用陈年老汤卤制,极为酥烂,滋味鲜长,肥肉不腻口,瘦肉不柴不油。

夹肉用的馍须是特制白吉馍才正宗。馍香肉酥,肥而不腻,回味无穷。身居长安,随处可见,不觉其可贵;人在异乡,最勾魂的却是这满口留香的肉夹馍。

米粉是广西各地早餐的主力军。各地米粉特色不同,而桂林米粉在快速简便方面独擅胜场。桂林人说,桂林米粉出了桂林就会变味。正宗的桂林米粉不但米粉讲究,灵魂是卤水,那是各家粉店的商业秘密。

相传,桂林米粉起于秦代,是一种治病的“药膳”。今天,桂林街头的粉店里,依然随处可见米粉配着三花酒悠然过早的老桂林。

你觉得中国哪里的早餐最好吃,你们家那里早餐又吃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