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上过“健身房”的鸭子火了
如果你不是缙云人,脑海中一下子跳出来的肯定是缙云烧饼。
其实,在缙云,除了烧饼,还有一样东西也承载了当地人的特殊情结。
这是一只上过“健身房”的鸭子!
与普通鸭子不同,它们被散养在户外,有自己专属的游泳池、户外健身区和休息室。它们每天都要游泳和奔跑,在青山绿水间练就了一身肌肉,是鸭子界的运动健将!
因此,缙云麻鸭体躯小而狭长,蛇头饱眼,嘴长而颈细,前身小、后躯大,臀部丰满下垂,肌肉紧凑结实。
据缙云县志记载,早在清朝乾隆年间缙云县新建、新碧一带就有麻鸭养殖,民间俗称“缙云麻鸭”。从有文献记载算起缙云麻鸭形成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一直来缙云县部分农民就以养殖麻鸭谋生。
缙云麻鸭从上到下都是美味,缙云笋干老鸭煲,鲜美肥嫩、油而不腻,还有秘制的卤鸭、鸭翅、鸭舌等,都具有地方特色风味。
“600天,从鸭蛋走向餐桌。”这是缙云麻鸭最写实的一句广告语。从培育,到养殖,再到加工出厂,缙云麻鸭需要经历600天,只为餐桌上那道肉质紧致、味道鲜美的卤鸭,它汇聚了太多缙云鸭农们的心血与情感。
专人打理的养鸭场、有序运作的加工厂、专业的运营团队......这是现在缙云麻鸭成熟完备的产业链。而这条产业链的背后不得不提到缙云麻鸭非遗传承人虞挥和他的家人。
梳着大背头,身着西装,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虞挥的印象。虞挥是个地地道道的农三代,从祖辈开始,养殖缙云麻鸭就是家里的一件大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虞挥的爷爷奶奶为了谋生养起了缙云麻鸭。这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祖孙三代都与缙云麻鸭有着不解之缘。
虞挥带记者走进缙云麻鸭的老厂址,现在是国家级缙云麻鸭保种场。在这里,记者看到一群群羽毛浅粽灰色似麻雀,俗称草子鸭的缙云麻鸭。与普通鸭子不同,缙云麻鸭不仅肉质紧致不油腻,还能生好养,是家禽界的致富好帮手。
虞挥说:“缙云麻鸭是一种蛋用型鸭子。它首先的作用是拿来下蛋,所以它的养殖周期会非常久,起码要养到一年半时间。等到一年半之后,鸭子的产蛋量逐渐减少,那个时候我们的土话就叫老麻鸭为产蛋的淘汰鸭,光吃饲料不下蛋,对鸭农创收来说是有影响的。所以,我们就用老麻鸭研究出了很多食用的方法。最好的就是炖老鸭汤,后来我们还做了加工,主要以卤鸭加工为主。缙云麻鸭因为是运动型的鸭子,从肉质口感上更加紧致。”
缙云麻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凭借品种优势和饲养技术,曾经祖辈父辈创造了“四万鸭农闯天下”的乡村振兴奇迹。而由于时代变迁,产业也面临低谷,急需转型,虞挥主动回到家乡接手企业,注入新的力量。
虞挥说:“我觉得缙云麻鸭有这么深厚的一个历史文化背景,包括有品牌背书。当时我回来的时候,整个麻鸭产业正在走下坡路,我觉得如果说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继续坚守麻鸭这个产业的话,慢慢的缙云麻鸭产业可能会没落,这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觉得更需要我们年轻一代来振兴缙云麻鸭产业。”
虞挥回忆到,刚进入父亲的企业时,他选择从基层做起,饲养麻鸭、挑拣鸭蛋、装卸货物,什么活他都干。当同龄的小伙伴三五聚会潇洒娱乐的时候,虞挥的大部分时间都与缙云麻鸭一起,习惯了每日的腥臊味与烟火气息。
就这样,虞挥与缙云麻鸭打了十多年的交道,打造出“缙云麻鸭”升级版,也注册了“缙云麻鸭”商标。作为如今缙云麻鸭产业的领军人,虞挥带动合作社1000多户鸭农,通过合同放养的模式进行养殖合作,再收购鸭农们养殖的麻鸭和鸭蛋。
这些年,虞挥逐渐将养殖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工、销售优势,将缙云麻鸭产业以缙云为中心辐射到全国各地,实现鸭农们的创收致富。
虞挥说,现在的缙云麻鸭有专业的养殖培育,有序运作的加工厂和运营团队,已经是一个非常完整地共同致富产业链。“我们孵化出鸭苗,把鸭苗分到下面合作社1000多名社员手里,让这些社员养殖麻鸭,到了养殖周期之后,我们再进行回收,回收之后进行一个深加工。目前通过线上线下两边销售,以这样整体的产业链形式发展。”
据了解,目前缙云全县共有4万多鸭农在全国各地从事相关产业。缙云县被国务院授予“中国麻鸭之乡”称号,缙云麻鸭还获得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种和“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除了缙云麻鸭之外,缙云还有很多农产品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创业致富。缙云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李琴介绍:“我们所有的农产品产业,你看像麻鸭是出门赚钱的产业,像爽面是家门口的产业,像茭白是种遍全国的产业,像我们的黄茶在茶叶领域是一枝独秀,像我们缙云烧饼成为了缙云的一个金名片。所有这些产业它都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产业兴旺,我们农民增收了,乡村才能振兴。”